诺日朗东南高地(2)

来源:东南文化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有人评介《诺日朗》:“在对人类历史奥秘的追寻与探究中充满了生命力的骚动,恢宏地展现了生命的萌动和人类起源的壮美景观”,有一定的道理。《诺

有人评介《诺日朗》:“在对人类历史奥秘的追寻与探究中充满了生命力的骚动,恢宏地展现了生命的萌动和人类起源的壮美景观”,有一定的道理。《诺日朗》的确写得霸气十足,极具原创力,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,它写的是毁灭与创世、死亡与重生,但结合现实遭际和今天语境,时隔三十多年后,重读此诗,令人百味杂陈,能更多地读出了一种残酷和不安——诺日朗接近一个原始神和暴力神,就像旧约中毁灭性极强的耶和华。即便杨炼自己今天去重读这首诗,仍会陷入语言的狂热与轮回,无法得到解脱和告慰,如果没有《煞鼓》中这一超越性的煞尾:

在黑夜之上,在遗忘之上,在梦呓的呢喃和微微呼喊之上

此刻,在世界中央。我说:活下去——人们

天地开创了。鸟儿啼叫着。一切,仅仅是启示

诗人、作家因世界观、价值观不同产生相异的文学走向,对同一事物给出不同的命名和解读,从而带来文学的丰富、多元和差异性活动力。近读赫尔曼·黑塞的小说《悉达多》,感到他的思维方式有着某种神秘绮丽的东方色彩,他对异文化、对佛的理解不亚于东方人。“河水无所不知,求教河水可以学会一切。”他写道,“无论在源头、河口、瀑布、船埠,还是在湍流中、大海里、山涧,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,既没有过去的影子,也没有未来的影子。……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。”书中写到一个场景:一次,正是雨季,河水暴涨,水势凶猛。悉达多过河时,听到了水中成千上万的声音:王的声音、卒的声音、牡牛的声音、夜莺的声音、孕育者的声音、叹息者的声音……“你可知道,”悉达多问船夫瓦稣迪瓦,“当万千声音同时响彻耳畔时,它所说的哪个字?”瓦稣迪瓦幸福地微笑着,俯身靠近悉达多,在他耳畔说出神圣的“唵”。这也正是悉达多听到的。

我更愿意从黑塞的视角去看河水、看瀑布、看诺日朗,一个流动的“本质和当下”。在我眼里,诺日朗不是男神,也不是女神,而是雌雄同体、刚柔并济的混合神。超越性别,成为群山中的尊者、菩萨。诺日朗的银色飞瀑是万千声音的混响,当它们声震山谷、响彻耳畔时,天地忽然安静下来,风景朝圣者凝神期待一个声音、一个辞中之辞——“唵”。这个辞久久吐纳在诺日朗的呼吸间,然后轻轻地化为从群山深处向我们送来神圣的“唵”的时刻。

令人欣慰的是,尽管“8·8”地震使九寨沟身受重创,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惊人的、超乎我们想象的。地震后,许多海子的水是浑浊的,但随后几天,湖水一天比一天清澈,不久就恢复以前的样子了。植物也一样,特别是“先锋植物”,从第二年开始就在被毁的地方迅速生长,本能地防止水土流失,恢复土地的“原生态”。诺日朗的涓涓细流渐渐涌现,瀑布已恢复了近百米的宽度……据陶钢县长介绍,九寨沟景区的修复坚持“自然修复为主,人工修复为辅”的原则,绝不介入太多的人工干预。“等到明年,诺日朗瀑布康复如初,你一定再来!”他说。我们之间有了一个约定。

我想起我的朋友、曾在九寨沟景区挂过职的新疆散文家康剑的一个生态保护观点——“大自然的事交给大自然自己去办”。在《喀纳斯自然笔记》一书中,他对地质灾害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:“当今人类在发生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后,总是急于疏通河床中形成的堰塞湖,这是否科学和必要?试想,如果当年喀纳斯周围大大小小的湖泊形成时也有人类存在,而那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们一样,及时清除了形成这些湖泊的堰塞体,那么,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如此美妙的山河湖泊吗?其实,我们人类经常会犯一些自以为是、自作聪明的毛病,动不动要和大自然做一番战天斗地的抗争。当自然界发生了灾难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大自然的事交给大自然自己去办,让它自我修复和完善,或许不失为最佳选择。”

九寨沟美景源于大自然的长期造化,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,是冰川、地震、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辩证地说,破坏力也是造化能力之一。大自然总是不加选择地欢迎所有的命运、承担所有的命运,然后以绝佳的形态和景致,向风景朝圣者们展现他们渴慕的安详与镇静、美丽与爱意。这种爱意堪称一个“神圣源泉”,此刻正从诺日朗受伤的身躯汩汩涌出、飞奔而下,流向山谷、盆地、城池、人群,提醒我们:对风景的朝圣是一次求教,也是为“爱”效犬马之劳。

文章来源:《东南文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dnwhzzs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521.html



上一篇:东南造船公司持续推进职工创新
下一篇:舞蹈礼仪在社会中的功能及体现

东南文化投稿 | 东南文化编辑部| 东南文化版面费 | 东南文化论文发表 | 东南文化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东南文化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