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秋镇:活着的运河文化遗产

来源:东南文化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这座明清运河经济、文化的特色码头,一度帆帷林立,商贾云集,物阜民丰,是运河山东段重要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,有米市街、糖市街、柴市街、锅市街、缸市街、果市街、竹竿巷、席市

这座明清运河经济、文化的特色码头,一度帆帷林立,商贾云集,物阜民丰,是运河山东段重要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,有米市街、糖市街、柴市街、锅市街、缸市街、果市街、竹竿巷、席市街等七十二街、八十二胡同。虽冠以镇名,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周围的县城,“大较比临清而小耳”(道光《东阿县志》卷二),繁盛的商贸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。明清时期建有文庙和安平书院,现有山西会馆、关帝庙、挂剑祠(“五体十三碑”)、黑龙潭、戊己山、任风子墓、陈家大院、运河石桥等古迹,是阳谷县的文物大镇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之多,全县征集、出土、入藏文物2000余件,绝大部分出自张秋。至今小镇的风土人情,明显存有大运河文化浸润过的痕迹。

“三界首”的特殊区位,使这个漕运枢纽曾拥有极具地域风格的管理方式。明万历年间,兖州府通判、分署安平李周策作《安平镇志旧后序》:“岁甲午,不佞以罪迁安平也。习其地当一州三邑之唇齿,而习其形势又当南北两都之襟喉,讵不称重镇与?”清康熙年间,兖州府张秋捕河通判林芃《重修张秋志序》云:“张秋襟带阿、阳、寿三邑,南北转运锁钥具是镇,诚重哉!”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,张秋镇一直属东阿、寿张、阳谷三县分辖。运河以东归东阿,河西中部东西大街为界,南属寿张,北属阳谷。河西岸有谯楼,俗称鼓楼,成为三县分界之中心。

张秋,古称“涨秋口”,因连年秋季河水上涨,泛滥成灾得名。“张秋”之名,最早见于五代时期。《宋史》载“周显德初,河决杨柳(今东阿县杨柳镇),遣宰相李谷治堤,自阳谷抵张秋口以遏之”。宋景德年间,曾改名景德镇。明弘治七年(1494)因右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有成,赐名安平镇。因与安平州重名,清复名张秋镇。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虽然这座与运河起伏共命运的古镇难现昔日盛景,但千百年的底蕴积淀与文化滋养,绘就了古镇厚朴却不沉闷的人文底色。一个依然有烟火气儿的古镇,活着的运河文化遗产,驻足沧桑的遗址,聆听曾经的故事,它们的价值回归在每一份情怀体验与灵魂塑造里,张秋镇的运河印记已变为旅游资源中的新景观。随意徜徉大街小巷,俯身寻找历史的尘埃,你能够直接与历史对话,并细细触摸到历史深处最隐秘的脉络。

浩浩汤汤的古老运河,流淌出“上有苏杭,下有临(临清)张(张秋)”的璀璨风光。张秋镇,位于今阳谷县境内,大运河与金堤河、黄河的交汇处,与颜神镇、景芝镇,并称为“山东三镇”。运河从镇中直穿而过,“岁漕东南以给都下,会通河实国家之气脉,而张秋又南北之咽喉”“漕渠绾毂之口”,为明清时期四方交通之枢纽,运河漕运之要地。

文|关霞

文章来源:《东南文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dnwh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5/620.html



上一篇:梦中最是晋东南!最是那玉皇凛凛廿八宿,大唐青
下一篇:美国新泽西州举办中秋茶叙会 展现“福”文化和

东南文化投稿 | 东南文化编辑部| 东南文化版面费 | 东南文化论文发表 | 东南文化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东南文化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